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宏图电脑学习园地

大德育,大工程,大实践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试论东吴政权问鼎天下的实力  

2015-03-17 16:20:34|  分类: …文化杂侃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...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,伴随着吴主孙皓的投降,三国这一场荡气回肠的大戏终于落下帷幕。(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最后的胜出者不是魏蜀吴中的任何一方,而是司马氏一族)其中...曾经作为赤壁、夷陵之战的主角,三国里存活时间最长的吴国,其关注程度却总不及曹刘中的任何一方,或许这是因为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缘故。那么历史上的东吴究竟如何?其实力有无一统天下的可能?下面我想围绕以下5个问题展开讨论。

  1东吴势力进取天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?

  我认为官渡之战时无疑是机会最大的一次。孙策有意联合北方袁绍对曹操形成南北夹击之势。孙策为此甚至谋划多时,可谓万事俱备。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和袁绍决战..主力尽出,根本无暇防范南方的孙策,许昌此时也定然空虚。以孙策横扫吴越三江之威势,可以说破曹指日可待。毕竟曹操当时羽翼未丰,还无法与统一河北后的实力相提并论。可惜的是孙策提前被许贡的门客干掉了,这个计划自然也就泡汤了。如果这计能成,官渡曹操必败。而孙策凭借此战不仅可以站稳了中原,还能控制汉献帝,政治上也将处于极大的优势。统一天下恐怕不再是梦。

  2孙吴的崛起主要依靠的是什么?

  这个说来可能因素很多。但最主要还是得益于当时天下的形势。东汉末年经黄巾之乱后,已名存实亡。朝廷早已无法控制各地势力。像孙坚之类军阀,都是依靠平定黄巾之乱时的杰出表现,而兴起于一方。后又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,孙家赢得了很高的威望。虽说人望之类不过是些很无形的东西,但在那个看重门第的时代,这无疑至关重要。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孙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江东,一方面自然是孙策的骁勇,另一面归结于孙坚当年留下的人望。当初袁术只借了一千兵马给孙策平定江东,可到了历阳后就队伍就迅速壮大到五六千人。而在孙策之后,孙权也极力拉拢江东士族以此来巩固政权。

  3孙策早逝对于吴国来说意味着什么?或者说有何影响?

  孙策的一生攻会稽,平吴会,下丹阳,定豫章,破庐陵...转战数千里...所挡者破,所击者服。短暂的数年间有可能干了别人一辈子无法完成的事。颇有点霸王项羽的气概。他无疑是东吴最为锋利的一把宝剑,在军中的威望更不是孙权能比拟的。所以在孙策死后,进攻便一下失去了主心骨,也意味着东吴政权从此有可能进入到由攻转守之阶段。其后即位的孙权虽有平定山越,击败黄祖,夺取荆州等表现...但即便如此,也难复孙策当年犀利的进攻之势

  4如何看待孙权的一生?仅是守成之主吗?

  关于孙权的一生,我觉得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看。孙权在刚即位时,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。由于孙策刚死,导致军心不稳,况且孙权此前带兵较少,能不能服众是个问号。周边的军阀也在虎视眈眈的觊觎江东之地,而南边的山越也在蠢蠢欲动。当此危急时刻,少年孙权展现了极其老成的一面。以其精干的政治才能迅速稳定了人心,巩固了政权。当然托孤大臣周瑜和张昭的尽心辅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。由于早期外部环境过于险恶,孙权的表现一直可圈可点。甚至在同曹操,刘备交锋时也不落下风。正如孙策所说: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阵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。举贤任能,各尽其心,以保江东,我不如卿。赤壁之战后,东吴面临的威胁骤减。而在夺得了荆州后,孙权更无当年的雄心了。观其一生,防御做的很好,赤壁和夷陵的两把火,烧的魏吴两国实力大伤。但主动北伐却是不多见,少有的几次亲自带兵还差点因为张辽没能回来。可以看出,孙权军事统率力很差,几乎就没胜过。至于晚年的孙权,多猜忌,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又犯了严重错误,为日后吴宫干戈埋下了伏笔。对于孙策这样雄心勃勃的开拓者来说,孙权充其量只能扮演守成者的角色。但在那样一个时代,面对曹操,刘备这样不可一世的枭雄,孙权能坐稳江山达半个世纪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至少证明他的政治和用人是极有水平的。

  5吴国北伐所遇最大阻力是什么?

相对于蜀魏两国来说,吴国并不喜欢主动采取进攻,如赤壁和彝陵这两场大战也都非孙权主动挑起的。唯有袭取荆州那次,那也是因为荆州地处长江上游,直接威胁到江东安全,不得不战的缘故。孙权很少采取过北伐的战略,少有的几次亲自领兵,还吃了败仗。印象中的东吴就很少杀到过中原,这是为什么呢?北伐的阻碍应该说有很多,主观原因是孙权个人思想的消极,其根本立足于守而非战,先求安定一方,同时又百般警惕。加之吴国和蜀魏不同的是,东吴政权的建立是由孙家和江东士族共同组成的,那些江东大族们在朝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而这些人并非以统一全国为己任,只是想如何保护自身的利益,所以也一直不希望主动开战。也就是说,在当时来看主和派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。再看其他原因,从兵力上讲,东吴也不占优势。吴国以水军立国,其陆战能力没有经过太多考验。就连拿下小小南郡,也是花1年多的时间。而曹操的青州兵素以陆战闻名著称,如果两方硬磕,吴国怎么看也不占优势。更何况长期驻扎合肥要塞的,乃曹魏名将张辽,满宠等人。所以综合各方原因来看,吴国想在平原上与曹魏决战难度颇大。而要向北进攻,合肥又是必经之路。吴魏两国打了几十年,可以说...都是围绕着合肥进行的。孙权曾三次出重兵围合肥都一无所获。最有名的一次,带了10万大军,反被张辽的7000人击溃。孙权欲开僵辟土,就必须攻占合肥,而合肥又恰恰是东吴挥之不去的恶梦。所以在其保守思想的同时,加之军事上又屡屡受挫。晚期的东吴便不再寻求主动出击了,而将重心立足于防御上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